知校史//致敬峥嵘岁月中的老校长们
日期:2019-01-11 22:35:34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36 打印本文

林月琴.jpg 

林月琴

      老校长林月琴是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同志的夫人。

       她读小学时,就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思想进步。1930年1月,毅然弃笔从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中两爬雪山,三过草地,历尽艰辛,经受了千难万险的严峻考验。1936年10月经何长工同志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5月,她与罗荣桓同志结婚。

    关于林月琴老校长长征的经历,林校长的儿子罗东进将军后来满怀深情地说:“长征途中,女兵大多担任的是护理、运输、宣传工作。担任粮食运输工作的女兵往往要‘走前走后’。头一天晚上了解部队明天的宿营地,早起提前出发,插到部队前面到达目的地,搞到粮食,请好民夫,这就是‘走前’。有时到达目的地,群众躲进山上去了,粮食藏起来了,见不到一个人影,找不到一粒粮食。虽然完成了行军任务,但却没有完成工作任务,只能丢下背包,来不及吃饭、洗脚,翻山越岭去寻觅躲藏的群众。好不容易寻到几个老乡,费尽口舌宣传一番,说动他们为红军当民夫。当领着这几个民夫筋疲力尽地回到宿营地,天已大亮,队伍早出发了,又得拖着没有得到休息的双腿去追赶队伍,这就是‘走后’。这一‘走前走后’,每天就要多走出一二十里路。一年下来,多走的路就相当可观了。因此,后来有人说母亲当年走了‘三万五千里长征’。”

    1947年5月,组织上拟安排林月琴同志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罗荣桓同志知道后,考虑到前线干部的子女无学可上、无人照顾,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要林月琴同志去办一所子弟学校,以便能更好地培养革命后代,她愉快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同年7月,林月琴同志创办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并任校长。(即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的前身)。

    办学初期,生活艰苦,条件简陋,她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亲自筹集教具,精心选调教员,带领全体教职员工竭尽全力,不断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把一个母亲全部的爱倾注在几百个孩子的身上,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林妈妈”。她的出色工作,得到了时任中央妇委书记兼东北局妇委书记蔡畅同志的赞扬。林校长提出要把学校办成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校园,要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她关心同志,疼爱学生,为学校全面建设勤奋工作,呕心沥血,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塑造了一个令人敬佩的模范校长形象。

     2003年11月22日6时33分林月琴校长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林月琴校长作为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她以高风亮节赢得了人们的崇敬。她1955年9月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8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作为我校的创始人,她奠定了八一实验学校的深厚根基,见证了学校发展的一段艰难的曲折历史,因而,她是“八一人”心中一座辉煌的不朽丰碑。

 余慎.jpg

余慎

    1949年四月初,东北野战军改名为第四野战军,野战军驻天津办事处任命余慎为校长(肖向荣中将夫人),林月琴留北京为名誉校长。学校随之改名为第四野战军干部子第学校,简称“四野子弟学校”。这时,学生渐渐多了起来,共有289人。

    余慎校长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除了课堂教育之外,还要广泛开展课堂之外的教育。学校靠近北戴河海滨,余校长心想,这不止于让学生学识游泳,锻炼身体,陶冶性情,还在于从小培养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她让老师在外海保护,学生在内海游泳,余校长也和学生一起,到海里迎击一个又一个风浪。学生开始还挺害怕,但看见校长这样做,也慢慢变得从容自如,胆子大起来。

    余校长还经常请解放军战斗英雄来学校讲战斗故事。余校长认为,学生长大了,不是个个都去当兵打仗,更不是个个都成为战斗英雄,而是必须具有爱国的精神,勇敢无畏的精神。这也和在大海里游泳一样,要勇于迎击风浪。余校长对学生说,你们长大了,要想做成一件事情,获得一点成功,就要像解放军一样有勇敢无畏的精神,才能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王长德.jpg 

王长德

    老校长王长德是谭政大将的夫人。她1916年秋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县水观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刚读了几天私塾,便因生活所迫,给人家当了童养媳。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川北道委巡视员。19353月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后,调入工农红军总医院任连长,后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36年任大金川省委侦察队队长。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进入中央党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结识谭政并结婚。

    1949年9月初,学校从天津迁至湖北汉口上滑坡。 1949年底,王长德担任学校校长。在她努力争取和精心筹划下,学校条件大为改善,各项工作迅速走入正轨。中南军区将学校定为师级单位,学生吃穿用品全部改由学校供给。学生们穿上统一制作的校服,春夏是米黄色的卡叽布套装,戴的是船形帽;秋冬是咖啡色的呢夹克。学生伙食也较为讲究,有专门的营养师制定菜谱,有会做中西餐的炊事员,学校自己还养了猪和奶牛,学生每天都有牛奶喝。有不少家长还从前线送来缴获的黄油、水果、巧克力和毛毯、大衣等战利品。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干部子弟校校长、国务院城市建设总局人事处副处长、中央直属监委监察员、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副馆长等职。1960年被授大校军衔。在文革中,遭受迫害,流放到福州、赣州和吉安闲居。197110月,王长德在江西赣州干休所听到林彪出逃摔死的消息,兴奋至极,心脏病猝发,含笑去世。113日,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为烈士。1979128日,其骨灰盒移至八宝山革命公墓。

 林浩.jpg

林浩

    老校长林浩同志,1919年出生。因父母早逝,她从6岁起就寄宿在学校,开始以娇弱之躯独自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走上那条布满荆棘的人生道路。年幼的她没有丝毫怨恨,更无暇深究,而是更加心无旁骛,如饥似渴地遨游于奇妙无穷的知识海洋之中,对知识的渴求,更给予了她在逆境中勇敢抗击困难的强大动力。

    林校长18岁投身抗日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汹涌的革命浪潮之中。1947年初冬协助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林月琴同志在哈尔滨筹办东北局干部子弟学校(即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前身),并和余慎校长(肖向荣中将夫人)一起把学校从长白山下带到珠江之滨。1948年至1956年在我校工作,是我校第四任校长,离休后享受老红军待遇。曾多次受到刘少奇、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办学初期,林浩同志任教务主任。当时生活艰苦,条件异常简陋,她们怀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亲自筹集教学用具,精心选调教员,带领全校同志竭尽全力,不断改善教学和生活条件,把对党的忠诚全部倾注在孩子们身上。

    1952年8月,学校改名为“华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校址迁往广州沙河鸡颈坑,林浩同志任校长。

    老校长林浩心系中小学教育,一生始终坚守在教育战线上。文革结束后,组织上为她平反,同时要补发她的一年多的工资,但她没有接受,全部交了党费。组织上拟安排她到四川省教育厅或成都大学搞组织工作,也被她婉言谢绝,主动提出要走进教室,走进课堂,做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和孩子们在一起。这就是爱生如子的林校长,从不诉说冤屈,更不争夺名利,而是分秒必争地走到了学生中间。直到后来任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主抓在文革中落下的体育工作,她仍经常下到各个学校,听课看操,举办大型比赛和运动会,把全部的热情都奉献在中小学教育事业上。

        林浩老校长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可贵的,但更加可贵的是她对党和人民的感情,是她那种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渝、坚守信念的精神。作为共和国60年风雨历程的见证人,她和她参与创建的学校本身就是一部最生动、最深刻、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让后人读不尽的大书!教育,是她生命中的追求!

 项辉方.jpg

项辉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大军南下,学校广州六一小学,项辉方同志当校长。身为一校之长,项校长和蔼可亲,没有架子,平易近人;身为军区司令员的夫人,她不讲特权,处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五十年代初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项校长以校为家,以生为子,以一个平常人的身体,做出了极不平常的事,为教育教学事业贡献出自己的所有。

       当时,学校地处广州市的东北郊(即现在的石牌山地区),远离城区,道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学校周围更是杂草丛生,到处一片荒凉,时有老虎出没。学校里各方面条件极其简陋,教学设施及师资都十分缺乏,办学条件极其艰苦。许多学生家长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更谈不上接送孩子上学。为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在项校长的带领下,学校(附设幼儿园)克服种种困难,因陋就简,收下了几百个住读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些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南征北战建立了卓越功勋者的后代,有些是为新中国的建立流血牺牲了的烈士的遗孤,还有些孩子是国民党起义将领的后代。学校的宗旨是一切为家长着想,一切为了孩子!
    解放初,社会环境较复杂,遗留的国民党特务时有破坏行为,学校位置偏僻,孩子们年纪尚小,远离家门,住在学校,安全是否有保障?这是家长们放心不下的大石头。但项校长用她的实际行动向家长们证明了她对孩子的关爱和对教育的高度责任心:当时,项校长以校为家,吃住在学校,还亲自参加护校巡逻,并制定了确保孩子们的安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她反复强调:我非常爱孩子,我会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保护好他们的安全。项校长的实际行动消除了家长的担忧,宽慰了八一父母心。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在那个烽火隐约岁月里,项校长还亲自到班里听课,亲自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在教室上课的孩子们,时常能看到项校长巡课堂的身影,孩子们能从校长眼睛中感受到她的关切目光和深切的期望。

     根据文献记载,有一次,项校长和学生一起大扫除,台风刚过,校园里满是落叶、残枝,一片凋零。杂草、淤泥沙子把水沟堵住了,水流不下去直往外冒,因为沟窄铁锹锄头也伸不进去,项校长二话不说,捋起袖子就去掏水沟。校长无言的行动,极大的鼓舞了师生,全校师生克服台风带来的种种困难,不怕苦和累,将校园打扫干净。

      在治理学校期间,项校长以她共产党员的优秀品德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爱戴,在师生中享有崇高威望。当时八一中学在全军及广东地区是名校,名就名在校风好,教学好,管理好,卫生好;名就名在八一有一位忠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作风正派,带领全校师生不断前进的好校长。以校为家,以生为子,以一个平常人的身份,做出了极不平常的事,为教育教学事业贡献出自己的所有。

徐静.png

徐  静

     徐静同志于1923年10月5日出生在安徽省泗县城关镇的一个普通市民家庭。1937年初,她上中学,正值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受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她就积极投入到革命的宣传活动中。1937年10月,她刚满14岁,作为家中的独女,她冲破家庭和学校的重重阻力,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在泗县参加了我党领导的抗日人民自卫队,开始了她革命的一生。1943年3月,徐静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徐静同志积极响应毛主席、周副主席关于部队干部家属做好后方稳定工作也是为革命作贡献的指示精神,主要从事后方政治工作和干部家属的教育管理工作,她处处当模范,作表率,积极做好家属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她们克服各种困难,解决了干部的后顾之忧,保证了前线将士安心杀敌。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徐静同志历任志愿军四十七军留守处政治协理员、幼儿园园长。在有美军轰炸的敌情顾虑下,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入朝,参加会议、接受指示、慰问部队,严格按照军党委的指示意图,做好后方工作和前后方的联络工作,为志愿军将士安心杀敌创造了条件,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徐静同志历任武汉军区东湖幼儿园主任,武汉东湖八一小学副书记,广州军区八一中学附一小副校长、校长,八一中学副书记等职。这期间,徐静同志主要从事部队干部子女的教育工作,她以对党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为革命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强烈责任感,把这项工作当成自己一个新的“战场”,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其它各方面的知识,努力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能力。她还特别重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广泛开展教学能力的“比、学、赶、帮、超”活动。她发挥自己政治工作的优势,既从政治上关心教师,又注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在学校中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赢得了全体师生的尊重。她从教十多年,桃李满天下,为党的革命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接班人。

1955年,徐静同志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奖章。

    离休以后,徐静同志仍然十分关心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她坚持十多年帮助从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位置退下来的爱人,收集、整理各方面的历史资料,共同完成了长达30万字的长篇革命回忆录《百战情思》,为下一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知识。

    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林月琴、余慎、王长德、林浩、项辉方、徐静……这样历尽坎坷而矢志不渝的老一辈,给我们八一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牢记这一个个平凡而响亮的名字,从他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到奋发进取的信心和力量,让革命传统教育这颗闪闪的红星永远照耀我们的校园……

    岁月悠悠,弹指一挥间。亲爱的各界校友们,无论您在哪里,请相约相聚70周年校庆,回到培育我们健康成长的母校,寻找老一辈教育者的足迹,向他们致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核发:admin 点击数:36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