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日期:2019-01-12 17:55:31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61 打印本文

周晓瑾

    教育, 润物细无声,像一朵白云簇拥着一朵白云,像一棵绿树偎依着一棵绿树,像一个灵魂感化着一个灵魂。

    1964年夏,我入八一小学。开学第一天,军人父亲指着广州军区司令部大门说,“对面就是八一小学。”我觉得好认,看到大门上的八一军徽,就找到学校了。父亲却始料不及,第一天上学,我就被留校了。这天中饭时,父亲左顾右盼不见我,急忙赶到一年级教室寻找,见我泪水满面,头发凌乱,衣裤被踩得脏兮兮的,大惑不解。我说:“做课间操时,高年级男生从二楼用弹弓射我们,我向男生抗议,他冲下来,和我打作一团。”晚饭后,父亲要我写检讨,说受欺负应该报告老师,但决不允许打架。后来,父母下乡搞“四清运动”,我住在外公外婆家,个性越发孤独和倔强,我像个墙角下的小刺猬,不受老师喜欢。

    我遇到一位女老师。她叫丑纪玲,上四年级时,当我们班主任兼教语文。因为严格而生动,我们喜欢上她的课。文革开始后,校长被斗,停课闹革命,“读书无用论”弥漫,校风被污染。上课铃一响,本来乱哄哄的,她一进来,教室顷刻安静。调皮的男同学怕她,我觉得她和蔼可亲。丑老师说我个性像男孩,有正义感。她发掘每个学生天性,让他们烁烁发光。她发现我写作好,常在全班念诵我的佳作;她发现我能歌善舞,让我当年级宣传队的队长。她看我父母不在身边,常带我去她家吃饭。走进她家里一看,才知她是军属,丈夫病逝,身边就一女儿。对比境遇,我心头一震:一个失去亲人遭此磨难的人,却对学生充满慈爱和关怀。望着校园里一棵榕树,我发誓:不能让老师失望,做一个品学兼优的人。

    父亲教导,不与人攀比。文革中的打砸抢,也波及八一小学。有的军队干部子弟,炫耀父亲的官衔,滋长欺弱凌强恶习。弟弟伟兵低我两级,教室在我楼下。他有一双大眼睛,生性憨厚,常被欺负。一次,闻弟哭声,我冲去察看,见弟头上和眼睛流血,我急护弟,左手腕被人咬肿。丑老师闻讯赶来,陪我们去门诊部急诊,她边安抚伟兵,边开导我。她说:“现在学校里贴了大字报,批斗都用拳头讲话。同学之间要团结,不要冤冤相报。”医生惊说,差一厘米棍子打在眼球上了,好险!伟兵眼皮上缝了几针,保住眼睛,不幸中万幸。我对仗势欺人,深恶痛绝。父亲当个官,你就可以打人吗?如果比背景,谁能比得过周恩来?他是八一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建国后,因为工作关系,他二十多次来广州,只要有空闲,就约见我们一家。父亲不准我们张扬和炫耀,即使我和弟弟受了欺负,我也没有告诉父亲。我的手当时被咬得乌肿乌肿的。这些都躲不过父亲的眼睛,他叹息道:“谁这么狠心,连一个女孩子都不放过?”然而我洒脱一笑,保护弟弟的眼睛,被咬又算什么?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父亲周保常是军人出身,曾在桂林军校当文化教官,因为教课出色,立功喜报频传。长大后,我看到中南军区司令部的红印,1953年至1954年,连续荣立三等功。在那个“读书无用”混乱年代,他对我和弟弟学习设立红线,小学二门主课及格线:平均95分。我对丑老师诉苦,哪有这么定标竿的?偶然一次,算术考试考低了一、二分,父亲就让写检讨、跪板凳。“如果达标呢?”丑老师问,我答:“如果主课平均考95分,爸爸炒鸡蛋饭奖励。” 丑老师当作经验,跟其他家长交流。有的嗤之以鼻,“现在交白卷都能上大学呢?瞎忙什么?”有一次,八一小学竟然请父亲讲课。第二天,好些老师悄悄地问我:“昨天讲课的那位英俊潇洒的军官是你的爸爸?”我骄傲地点点头,学着父亲口气说:“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事后,父母亲纠正我:“这句话是七伯周恩来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1978年,高考恢复的第一年,我和弟伟兵点着煤油灯,分别从湖南沅江县的农村知青插队点,考入高等学府读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功在父母亲秉承周家家风,也功在八一小学的老师们。

    小学设附属初中班时,我被选为班长。当时,兴“一帮一”“一对红”。一天上课,我发现同桌换了,坐一位调皮的男同学,他喜打架。我赌气不坐,跑到丑老师办公室“抗议”。丑老师微笑地说:“你已不是牢骚满腹的学生,你是一个少先队员、班长。毛主席说一切革命队伍里的人要怎么样啊?”我背诵道:“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丑老师说:“对呀,L同学虽然有个性、成绩差,可他愿意和你坐,你怎嫌弃他?成绩好更应该帮助他啊!”我一看到丑老师的眼光,就“缴械投降”。因为我不忍老师失望。可能我有正能量,L同学收敛了脾气,少打骂同学。我们坐在一起,互相鼓励。八一小学的老师,是一个温暖的群体,数学老师教我们计算,音乐老师教我们唱歌,体育老师教我打乒球……那年代里,虽然物质贫乏,我们精神却很充实。师生难长恒相伴,总有一天要别离。1970年夏,我随父亲工作调动,去湖南读书。我和弟弟一步一回头,噙泪告别老师,告别八一小学……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1975年春,在沅江县星火公社熙东大队第二生产队旧祠堂,风雨飘摇,当知青的我,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给丑老师写信,她回信问起我的家世。原来,我父亲的七伯父是周恩来,爷爷周贻谦是周恩来的三伯父,任铁岭税捐局主任。1910年,他把家境窘迫的侄儿周恩来带出淮安,并在武汉接上七弟周贻能(周恩来生父)赴辽宁铁岭,送侄儿周恩来在铁岭银冈学堂读书。关于这段家世,父亲闭口不谈,还是叔叔周保章后来告诉我的。当时在知青点有参军的名额,我渴望去,父亲却让给别的农村孩子。

    1978年春,全国恢复高考,我考上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这时,七爷爷周恩来已逝两年。上火车前,父亲给西花厅的七妈邓颖超去电话,报告我的情况。一天,我抽空去西花厅看七奶奶,秘书赵炜说:我们托人去北广了解过,你是自己靠本事考来的,不是托关系“走后门”来的。”我流泪跟七奶奶邓颖超说:“我在洞庭湖下了三年乡,以水牛为伴,住漏雨祠堂,干农活挑大粪,担百多斤担子,现在靠自己努力,终于考到您身边来读书了!”七奶奶说:“你下乡受了锻炼,现在又考来读大学,可不容易,你要好好珍惜。”她叮嘱我,学习周家家风,每周写信给她。假期里,约见我时,她拉着我的手唠家常:你七爷爷周恩来回忆说“我小时在私塾念书。从八岁到十岁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13岁时,他回答校长提问时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邓颖超说起自己的童年,在育婴堂和孤儿学编织谋生。“三岁后,父亲就离开了我。母亲杨振德牵着我,从广西辗转上海。母亲在玉育婴堂行医。我和孤儿们一起学习编织补贴家用。1913年,母亲用仅有的30元积蓄,买了一台织机。织机沉重,7岁的我坐在寒风里织毛衣了。当时学制初小4年,高小3年,我插班念了初小年纪,又上了一年高小。后母亲失业,我虚报两岁,跳了两级,11岁考上直隶第一女子师范预科,1916年我12岁时升入本科。”七奶奶学习真用功啊!她说:周恩来生前是党和国家的一位领导人,但他总是按照一个普通党员要求自己。作为他的后代,要有平常心,做平常人。”

    我对丑老师说,周家人从不搞特殊化。可是,毕业分配我遇到苦恼。因为下了几年农村,大学毕业时年纪不小。77级毕业分配方案公布,我被分到武汉,男友分到西藏。我父母当时在广东。丑老师问:“没有跟班主任、系领导沟通吗?” 我说找了没用,就去找七奶奶邓颖超了。一看到这个方案,我瞬间就哭了。情急之下,我要见七奶奶,跟赵炜阿姨哭:“好的地方不分配,没有怨言,为何要把一对人拆散呢?还要拆得一个东一个西。仅换一趟飞机,就要跑成都、拉萨两个机场。”赵炜阿姨劝我冷静,按照周家的家规,(十条家规)要自己服务自己。她说:“你奶奶在做胆结石手术,她身体很虚弱!”我心一惊,突然刹住自己情绪!赵炜秘书把我情况告诉邓颖超后,传达她的话,“周家的孩子膝下有黄金,要有骨气,不去随便求人。二是学会自己服务自己。自己选择了,自己要承担。三是经得住两地分居的考验,才是真感情。”到湖北电台工作后,我常以泪洗面,跟丑老师倾诉:“听着七奶奶的话,我们分居西藏、湖北两地。但是,一封信走半个月,不知何日团圆,时常默默伤感。丑老师安慰我:“往好处想,只有感情好,总会调回来。你当知青吃了那么多苦,又考上大学,还怕这点困难吗?一切是最好的安排。当一扇门关上后,总有一扇窗户为你打开。”

    再回母校是1985年春。这一年在我人生中,发生两件事情:我和先生调回广东电视台工作。二是七奶奶邓颖超来广东视察,见了我们全家。她看到一家人团聚,看我抱着两岁大的女儿张楠,问:“孩子,你还怪奶奶吗?”我笑着说,“您让我学会了自强不息!我现在才理解您一片苦心。”我把这些经历告诉丑老师,她的眼里闪着光,慈祥地对我说:“我看到你第一眼的时候,就知道你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孩子,虽然你满脸泪,护着被打的同学或是弟弟。但是你的正直和聪慧,就像春芽破土那样,有人浇灌,有人拔草,才能长成一棵大树,我和好多老师一样,就是守护你们的园丁。”  

    申东红校长和袁卫东校友约我写篇文章,献给母校诞辰70周年。在文章结尾的时候,窗外飘来《苔》的歌声“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清·袁枚的诗。一群孩子在欢快地唱着,如同50年前的我们,戴着红领巾,歌声清纯,穿越时空。对一个人的命运来说,苔花并不仅仅指穷乡僻壤的孩子,那些带着父亲军帽、优越感强的孩子,也何曾不是苔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普通人,需要老师们的抚育与开发。

    周恩来夫妇、我父亲,还有丑纪玲老师已离世多年。我望着天空,一朵白云簇拥着一朵白云,一个灵魂感化着一个灵魂,止不住潸然泪下......我想,正是有了周恩来的家风,有了八一小学这片热土,有了像丑纪玲这样无私奉献的老师们,才有我和弟弟伟兵“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0周晓瑾阿姨为孩子们签名.jpg

 

 

 

周晓瑾简历:1964年入读八一小学。原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中共十六大党代表。1995年获全国劳模称号和全国百佳记者。 2013年获广东省首届影视名家称号。

核发:admin 点击数:61 收藏本页